蛋鸡肝炎-脾肿大综综合征综合防治方案
蛋鸡肝炎-脾肿大综合征是禽戊型肝炎病毒引起蛋鸡和肉蛋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典型症状以死亡率上升和产蛋率下降为主,病理变化以肝脾肿大、出血,肝脏、脾脏和腹腔周围有瘀血为主。本病在1991年第一次报道在加拿大西部出现,之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都有发生。近几年我国也有发生,发病呈上升趋势,给养蛋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蛋鸡的粪便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粪-口经消化道传播。蛋鸡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日龄的蛋鸡均可感染,多发生于产蛋肉种蛋鸡和30~72周龄产蛋母蛋鸡,尤其是40~50周龄的蛋鸡发病率最高。
本病很容易在蛋鸡群之间和蛋鸡群内部传播,不同地区感染率不同。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主要表现为零星死亡,产蛋率下降达20%。本病目前常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等混合感染,死亡率达30%以上。
该病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每周死亡率在1%内,发病持续3~4周。病蛋鸡蛋鸡冠和肉垂苍白,精神沉郁,厌食,腹泻,肛周羽毛被污染或有糊状类便,出现零星死亡等。感染蛋鸡群个体差异大,开产期推迟,无产蛋高峰或产蛋率下降明显,下降高达20%,蛋壳质量差,蛋壳变薄、颜色变淡、褪色,小蛋鸡蛋增多等。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蛋鸡肝炎-脾肿大综合征。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临床表明,采用中药制剂加减茯白散(板蓝根、苦参、金钱草各9 g,白芍、党参、茯苓各8g,茵陈13g,龙胆草、甘草各7g,黄芩、车前草各11g等治疗,0.5~2.0g/只,1次/d,连用5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