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副伤寒综合防治方案
禽副伤寒是家禽、多种禽类及哺乳动物的急性或慢性疾病,是由沙门杆菌属中的一个没有宿主特异性的菌种引起的。本病不仅各种家禽均易感,而且也能广泛感染人,目前,其污染的家禽和相关制品已成为人类沙门杆菌和食物中毒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防治禽副伤寒沙门杆菌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带菌禽和病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传播,而经蛋垂直传播使疾病的清除更为困难。
各种日龄的家禽、野禽均可感染该病,尤其是幼禽易感,如2~5周龄的雏蛋鸡及雏鸭、雏鹅,青年禽和成年禽为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闷热、潮湿、拥挤的饲养环境会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幼禽发病率、死亡率较高,1月龄以上的家禽有较强的抵抗力,一般不会引起死亡。蛋禽表现为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若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则会加重病情,导致死亡率增加,该病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
雏蛋鸡多在2周龄内发病,常于1~2d死亡,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与蛋鸡白痢相似。病蛋鸡感病后垂头闭眼,翅膀下垂,呆立,离群,嗜睡,厌食,饮水量增加,怕冷挤堆,抽搐,排淡黄绿色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被稀粪沾污;有的患病蛋鸡关节肿胀,呼吸困难;严重感染时,呈现结膜炎、鼻窦炎和眼盲症状。
建立无病种蛋鸡群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对种蛋鸡场定期进行检疫,扑杀带菌蛋鸡;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做好育雏期舍内的通风换气,温湿度及饲养密度适宜等措施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另外,雏蛋鸡出壳24h内注射恩诺沙星或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